

石家莊和平路上劉金凱書法家工作室開放之前,劉金凱的工作室位于相隔不遠的一個大院內,遠離車馬喧囂。

劉金凱的工作室
工作室中間位置擺放著一張大書案,硯臺、宣紙、型號不同的毛筆和印章置于上。室內懸掛著很多書法作品,靠門右側的墻上有一幅與眾不同,從深淺不一的暗黃宣紙,足見其年代久遠。這幅還稱不上完整的行草作品,劉金凱視如珍寶,因為它是父親留下的墨跡。“這是他早年練筆的一幅字,早年的作品留下的不多。”在劉金凱看來極為珍貴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這種隨意的書寫比正式的創作,更有意韻”。

劉金凱接受采訪
劉金凱與書法結緣就源于父親,父親可謂是他的引路人和啟蒙老師。時隔多年,他對小時候父親教他練字的場景,記憶猶新,“他細心教你如何寫,教你如何看帖,教你如何創作,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或許,那個時候,父親也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有一天能成為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副主席。


記者:您是肅寧人。肅寧歷史上出過許多文化名人。
劉金凱:我出生在肅寧縣。肅寧這個地方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從小就聽說,有個劉春霖寫字寫得好,同時又是狀元,對他非常崇拜。肅寧陸續出了很多名人,他們對地方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生在這個地方,我感覺非常驕傲。
無論是書法還是其他藝術方面,我真正結下這個一生之緣是從肅寧開始的。我想一個人如果一生和書法結緣,應該是非常慶幸的事,因為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在這點上我深有感觸。書法是對文化、對我們民族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藝術。


劉金凱作品
記者:您是如何與書法結緣的?
劉金凱:是在父輩的啟發下。不同的藝術門類他要讓你涉獵,要讓你產生興趣。雖然說雜技之鄉在吳橋,但整個影響的是滄州,比如說我們縣有個武狀元,我們小時候知道縣里就有雜技團。綜合的一個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就大了。父輩有時間去教你,讓你從小對文化產生興趣,這一點我印象極深。
記者:您父親也喜歡書法?
劉金凱:父親是技術工人。他一生追求文化,熱愛文化。書法藝術他是一生也沒有放下,我的工作室還掛著他一幅作品。他是我的引路人,也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
記得有一年,下大雪了,他叫我們哥幾個去掃雪。掃雪的時候,要讓你寫一篇東西,寫這個雪景。你在勞動過程中看到什么就寫什么,你怎么想就怎么寫。他看了以后,再給你修改。在這點上,我感覺他的指導方法是好的,是可取的。寫作業,他就定一個政策,如果你學習可以不勞動,可以不做別的,但是你要不學習,必須勞動。
記者:所以……
劉金凱:那自然就搬著桌子到院子里來,開始學習。久而久之,他這種方法就啟發你,讓你對學習產生興趣,要自己主動學。家長承擔著全家繁重的家庭事務,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當中。在書法上,他是細心教,教你如何寫,教你如何看帖,教你如何創作,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記者:從小您還學過京劇。那個年頭唱戲曾是村里孩子的一條出路,要不是您后來放棄了,說不定舞臺上就多了一名銅錘花臉。
劉金凱:叔叔是拉京胡的,要教你學京劇。這時候在9歲左右。唱兩到三年,他就考慮男孩可能要倒倉,變聲,這個時候要停下,以后再繼續。但是隨著學習越來越緊張,就放棄了京劇的學習。學那幾年的京劇,他是規范地教你,這個印象忘不掉。


劉金凱作品
記者:學京劇對您的書法創作有沒有影響?
劉金凱:書法在于悟性、功力,還有知識。三者缺一不可,重在研究。這是我在十幾年以前所感悟到的。知識對書法能否上升到一個高層次有決定性作用。舞蹈、音樂、戲劇、建筑、文學,這些和藝術相關的知識,書家都可以涉獵。
林語堂講,一切藝術的問題都是韻律問題。我覺得他這句話非常深刻,韻律是有節奏的,節奏當中體現著韻律。比如一個歌曲或一個戲曲唱段當中肯定有一個最高點,也有最低點,這樣高低起伏,才能產生韻味。
記者:書法也是這樣。
劉金凱:書法也是這樣,不能把它寫平,一定要有高低起伏的韻律感。書法又稱為無聲的音樂,無聲的韻律,韻律當中的高低起伏,還有在韻律當中韻味的表現,才能形成抑揚頓挫。比方京劇,傳統戲把字的發聲都安排得那么有韻味,就在于此。每一個字的發聲都是講究的,連貫起來的時候,就成為一種律動。這種韻律跟書法非常契合,在寫的過程中的高低起伏,字的大小,線條粗細,墨色的深淺,都表現出律動。

記者:書法藝術的呈現,存在多種可能性,就像人生一樣。上大學您學的是工業企業管理,通常情況下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會到企業,成為管理人員。您有所不同。我們的問題是:一個書家,您認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劉金凱:要成為書家確實很難,我覺得條件有這么幾個:
第一是對古法有研究。如果你臨帖,對古法引入不了,那你要成為專業書家還不符合條件。引入古法不要貪多,可以先選定一個帖,把它搞清,你要去研究它,要多問為什么,不是單一地臨了以后就知道古人這個字的外形和結構。要深入去研究這個人的歷史背景,當時他寫這個帖的情況,包括心態。三大行書都是在不同的心態,可以說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心態下,寫出來的!短m亭序》就是在微醉狀態下,心情極佳的狀態下寫出來的。
第二個條件,就是人品的問題應該放在第一位,書品、人品應該是雙修的。作為書家,你要是不樹立自己的人品,不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你肯定走不遠。有很多書家都論述過,書家的人品修行尤為重要,就是字如其人嘛,如其學,如其志,如其才,最終是如其意。這個社會是躁動的。誰能靜下來,誰能寫成。你能夠靜下心來,你就可能成功,總是浮在面上,沉不下心來,恐怕寫出來這個作品也是糟的,是不潤的。
第三個條件,就是能否融合貫通古人的東西,為你所用。這可能是相對比較難了。我出自一家,融會其他名家的或者書法經典的元素,那就是更高一個層面,出來的東西是技高一籌的。融的分量不一定多,一篇作品,細看,有很多元素在里邊,這就是高手。
第四個條件,能寫出時代精神,寫出時代的審美。書家能否筆隨當代,筆隨時代,能夠和現在人們的審美相適應,這對書家也是非常難的。你的書法審美要符合這個時代,要創作出和這個時代審美相適應的反映時代的作品。

劉金凱在揮毫
記者: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
劉金凱:是這樣。書法開始在于繼承,繼承之后和古人進行對話就需要創新。每個時代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比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每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特點。各個歷史朝代,他們在創新的時候,已經為我們做出榜樣了。
書法是哲學范疇也是美學范疇,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跟以前不一樣,我們在繼承古人技法的同時,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念去進行創新,首先從古人諸多的書法元素的融合上,你能夠融合的比較多,并且讓它協調統一,這是一個方面。
再就是內容上創新,盡量藝文兼備。一定要多寫現在的內容,哪怕一篇散文,哪怕幾句表達自己心境的古詩,這樣一方面加強我們的文學修養,一方面注重書寫內容,和自己書法作品統一起來,那么形成的書法作品也是新的。
現在書家的創新意識一定要強化。在繼承上,立足創新,才能保持書法的生命力。
記者:藝文兼備很重要。
劉金凱:現在我們書法倡導繼承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F代的書法逐漸在扭轉光抄古詩的現象,逐漸引入藝文要兼備,你的藝術和所寫的內容要有機結合,要反映我們新時代的社會變化,也要讓每位書家盡可能地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記錄下這個時代的變遷。在時代發展當中,把你的感悟書寫出來,避免總抄古詩現象。書家有責任記錄下這個時代。

記者: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的書法作品?
劉金凱:書法是從傳統當中來,又能夠結合時代審美的一種藝術。我們從傳統當中吸取營養的話,主要是從技法的這個角度。但是真正創作,要融會眾多的書法經典的元素。在創作內容、表現形式上,需要書家把握的一個本領是如何靈動起來。靈動起來才能夠把書法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這種氣韻貫通。
你寫的每一個字都很精彩,但是字與字之間氣息不貫通,那也不叫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在于氣息流暢貫通,這一點對一個書家至關重要。你的書法創作,達到一個高的水平,就是如何表現得自然靈動,自然靈動當中又不失古法,在古法當中又表現得自然靈動,這樣才是好作品。在繼承古人經典的基礎上創新。
記者:具體到用墨上,我們注意到您就很講究。

劉金凱作品
劉金凱:書法有四法,字法、筆法、墨法、章法。墨法是書法的其中一法,至關重要,決定著你整體作品創作的成功與否。
墨分五色,就是我們利用墨的變化,表現出這幅作品的立體感。要寫成墨分五色的狀態,那就是要區分開墨的干濕、濃淡、深淺。
在創作中,一定要根據創作內容,包括韻律的起伏,使墨色能夠契合。比如,第一行一般來說墨色要重,墨色重不能說第一個字、第二個字寫完之后急于去蘸墨,而是要連續地書寫,寫到枯筆出現的時候,就區分開了墨的輕重和濃淡、干濕。墨法要納入到哲學范疇去考慮。墨的濃淡是一種矛盾,干濕是一種矛盾,要學會制造矛盾,最后解決矛盾,達到墨色的和諧統一,這是最關鍵的地方。
創作的時候,形成墨段。墨段就是堅持一筆寫下來,要多寫幾個字,直到枯筆出現,這是一段。緊接著下邊一段又是自然的流露,這樣一個作品可能幾段墨就把它解決了。
記者:墨法可以讓作品更加自然靈動。
劉金凱:對啊。墨法運用好了,就使書法更自然更靈動。因為在四法中,字法、筆法、墨法這三個都是為章法服務的,最終體現在章法上。一幅作品創作完畢,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幾法表現出來沒有,墨法表現得怎么樣。如果表現得好,這幅作品是成功的,章法就合適。如果表現得不好,可能章法上還有缺陷,就要進行改進,墨法上越豐富越好,直到立體效果的出現,那這個作品就是高超的,同時也是非常完整的。

劉金凱:我畢業于河北機電學院,1982年到省政府工作,因為寫字好才留下。在政府辦公廳秘書一處,搞政務接待,寫成一個報告的時候很清晰,字也很好看,這樣領導是愿意看的。后來又到了秘書二處,做秘書做了6年,才轉到其他部門,到省新聞出版局。2012年文聯換屆,到了文聯。我的經歷還不是太復雜,主要是在文化這條戰線上。
在辦公廳,再忙,也要研究書法,接觸這方面的文化人也多。然后到了再選擇呢,我選擇出版局。一個目的就是,看書是你的工作,你和編輯研究書也是你的工作。出的那么多書法繪畫等藝術類的書,你還可以去研究。就這樣一直堅持書法沒有斷。不管調到哪個崗位,書法都作為我一生所要追求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從事出版期間,我的書法作品幾次入全國展,獲獎。這樣,不斷地入展和獲獎之后,人們說他這個書法可以了,達到了專業的標準,都認同你是專業書家了,不是一個愛好者了,這就是一個跨越。所以,我走這條路呢,也是經過這樣一步一步地得到了社會跟這個圈子認同,這樣慢慢走過來的。
記者:書法是您一生的追求。

劉金凱
劉金凱:書法可以說是伴隨我一生的藝術,一生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在任何狀態下都對它不離不棄,一生它要伴隨著我,我要伴隨著它,我們相依為命。
書法就是這樣,一個人如果是逐漸地喜歡上它的時候,再去研究它,對你來說好處無窮,包括你這個人的素質底蘊都產生很大變化。因為書法如其人,如其心。你是一個什么心態,它能夠表現出來。如果你心態不是太好,你通過寫書法來矯正。如果你喜歡到如醉如癡的程度的話,它就是你的生命。把你的生命完全融入到書法的生命當中,也把書法融入到你的生命當中。一天不練,日子好像無味一樣。(根據錄音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