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士超
為傳承河北梆子藝術 打造河北“北方戲窩子”貢獻力量
——專訪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演員、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郝士超
中國藝術報記者 吳華
“太能感受到觀眾的鼓勵了,是一種心靈的溝通,他們能理解我,我在舞臺上表演特別享受,越演越放松,狀態越來越好,這是我一年多來表現最好的一場。”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前不久揭曉,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演員郝士超以票數第一的成績“摘梅”,當被問及競演當天觀眾的熱情是否感染他時,郝士超如是表達了自己的激動心情,感謝“手掌都拍疼了”的戲迷朋友。

郝士超獲得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梅花獎是榮譽,更是激勵和鞭策
此次參加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郝士超帶來了折子戲專場,包括昆曲《林沖夜奔》、河北梆子《野豬林·白虎堂》、河北梆子《瓦橋關·血戰瓦橋》。郝士超的表演文武兼備、唱做俱佳,展現了一個武生演員的綜合素養。談及這三出劇目,郝士超娓娓道來。

昆曲《林沖夜奔》劇照
“昆曲《林沖夜奔》非?简炓粋武生的綜合能力,從頭舞到尾,舞的同時要滿宮滿調地把唱腔唱出來,把人物的情緒和韻味展現出來,給觀眾行云流水、酣暢淋漓的感覺,而且不能讓觀眾看出演員累。我比較擅長載歌載舞、連唱帶舞,這和河北梆子這一劇種特點有關系,梆子聲腔很高,唱《林沖夜奔》有一定優勢。”
“河北梆子《野豬林·白虎堂》移植于京劇經典,大概路子沒有變化,主要在聲腔演唱上按照河北梆子的風格進行了重新設計,河北梆子觀眾更易接受。尤其是‘八十棍打得我皮開肉綻’這一大段唱,非常能體現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特點,把林沖被屈打成招蒙冤的內心怨恨完全展現出來了。同時,劇中有大段的念白貫口非常過癮,更能體現一個武生在唱念上的功力。”
“河北梆子《瓦橋關》是去年為我量身打造的新編歷史劇。導演給我設定的是長靠武生、箭衣武生和短打武生在這出戲里都有體現!锻邩蜿P·血戰瓦橋》一折主要以長靠為主,長靠考驗的是一個演員對于靠功、腰腿功、圓場功,還有出手、槍花、群蕩子等功夫的集中掌握。”

河北梆子《瓦橋關》劇照
郝士超如數家珍地介紹了每一折戲的特點和自己對于唱功、做功的把控以及對人物角色的獨特理解,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藝術造詣讓郝士超此次“摘梅”實至名歸,也是眾望所歸。而一路走來,對于郝士超來說并不容易,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全方面的挑戰”。
網絡上郝士超后臺趕妝滿頭大汗喝藿香正氣水的視頻被很多戲迷轉發,那段時間給正備戰梅花獎的郝士超很大考驗。“進入初評后,我就開始準備終評演出。中間劇院安排了三次大練兵,而這個時候我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一場演出前我還在發低燒,《林沖夜奔》勉強撐下來,到《野豬林·白虎堂》感覺就撐不住了,下場后喝了藿香正氣水。再上場演《瓦橋關·血戰瓦橋》,扎大靠,兩腿打顫,但精神和意念一直支撐著我,必須要完成。”郝士超說,這次演出讓他體會到人突破極限的能力,“在梅花獎評選的關鍵階段,不允許有任何失敗。”
正如后來郝士超在梅花獎頒獎現場所說,梅花獎對他來說是榮譽,更是激勵和鞭策。他表示,將在未來戲曲的道路上一直堅守下去,為觀眾朋友奉獻更好更多的精彩演出。
一部《寶蓮燈》成就的藝術之路
在河北梆子花臉演員舅舅的影響下,郝士超8歲入行,跟隨老師張振榮學習基本功。“那時候年齡小,踢腿下腰很苦,老師要求又嚴,經?,老師說吃不了苦就別干這行了,我舅舅也跟我聊,說老哭可不行,要不就別練了。我眼淚嘩嘩掉,但一直沒說放棄,現在想想應該是內心想要堅持下去。”郝士超說,這之后他很少哭,咬牙也堅持,踢一千次腿絕對不偷懶,扎扎實實地練功。
1994年,郝士超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河北省藝術學校梆子班,一學就是六年。“2000年畢業,全國各地院團來我們學校選人,我那時個矮,就是一小孩,看上去跑龍套都不夠格,也達不到主演要求。”看著大家被選走,郝士超很失落,之后報考了中國戲曲學院,卻沒考上。
“就在第二年備考的時候,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給我打電話,讓我去邯鄲救場演河北梆子《寶蓮燈》。15歲的我演15歲的沉香,和角色完全吻合。”郝士超笑著說,“我不用演,上去就是沉香。”成功演出了三場,郝士超因此順利地進入河北梆子劇院。郝士超表示,《寶蓮燈》是其從藝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是“寶蓮燈”照亮了他的藝術之路。

河北梆子《寶蓮燈》劇照
戲曲演員難逃變聲期困擾,郝士超也不例外。“18歲變聲,梆子聲腔又非常高,再喊也上不去,唱不了了。”前后三四年的時間,郝士超斷斷續續開始在影視劇中擔任武打替身,而這段特殊的經歷對他是一種意外收獲。“替身的經歷打開了我的思路,從導演、武術指導、演員身上學到的東西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現在在很多戲里我還會用到一些影視劇里的武術技巧。影視演員在鏡頭面前很松弛,和戲曲舞臺上的程式化不一樣,這對我也有很大影響。”嗓子恢復后,郝士超重回舞臺再演《寶蓮燈》,狀態比之前更好了,調門兒甚至還有富裕。
將表演技巧融入人物的情感里
這之后,郝士超演出了《武松》《鐘馗》等河北梆子代表性劇目。直到有一場演《鐘馗》,郝士超上場前感到格外緊張,“之前沒這種感覺,也不是缺乏舞臺經驗,下來后反思,應該是自己會的東西不足以支撐這個戲了。”

河北梆子《鐘馗》劇照
郝士超坦言,《鐘馗》這出戲唱念做打很難。“首先是唱功,裴艷玲老師和我老師吳桂云都演過鐘馗,我較他們還有很大差距。另外,武生太注重形體技巧,在刻畫人物上欠缺。”郝士超意識到自己該“充電”了。
2013年,郝士超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在國戲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據他介紹,四年學了《林沖夜奔》《戰馬超》《蜈蚣嶺》《獅子樓》等近20出戲,而且學得特別扎實。同時還看了不少演出,聽了相關講座,積累了很多理論知識。
“四年的學習自己的思想完全打通了,就像窗戶紙嘭地一下被捅破了,突然就找到了舞臺上應該有的感覺。”來國戲前,郝士超說自己只是用嗓子把旋律唱出來,并不能完全理解唱詞的含義,更唱不出人物的感情,學習后深入理解了唱詞,更能體會人物的心境,同時將表演技巧融入人物的情感里,能唱出人物的心理變化了。“很多人說我開始塑造人物了,能看到鐘馗一上場落魄郁郁不得志的感覺。塑造的人物也實了。”郝士超感慨道。
2022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創排了新編歷史劇河北梆子《瓦橋關》,并于今年三月首演。該劇突出河北梆子“文武帶打”的藝術特色,為郝士超量身打造,在近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郝士超飾演的楊延昭幾乎貫穿全場。“原來演《鐘馗》《寶蓮燈》都有前輩樣板,可以去學習模仿,現在只能靠自己的理解,非?简炑輪T多年的積累。武戲方面,從長靠武生到箭衣武生、短打武生,一場戲換了五次裝,展現了我的綜合性。而文戲在劇中也占據很大部分,特別考驗演員的文戲功力。”《瓦橋關》首演很成功,郝士超塑造的楊延昭也得到了業界專家和觀眾的認可。
大武生,未來追求的目標
文武兼備是近年來業界專家、評論家和觀眾給予郝士超的一致評價,而郝士超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在武戲方面有自己的認知,文戲還達不到,說得直白點就是還比較弱,需要進一步提升唱功,去塑造鮮活的人物。”為此,他還特意和在河北梆子發聲方法上有深入研究的王福利老師學習了一年多的發聲方法,“之前唱鐘馗,嗓子很疲勞,嘶啞得喝水都疼,現在演完不覺得累,嗓子基本不受影響。”

郝士超
談及在自己藝術道路上遇到的恩師,郝士超難掩激動與感激之情,他曾師承張振榮、李金鵬、孟繁英、楊少春、馬玉璋、徐小剛、董志華、江長春、董和平、徐寶忠、劉立偉等名師,2022年拜河北梆子名家吳桂云為師。“他們給予我方方面面的指導與幫助,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立在舞臺上的我。”郝士超表示,自己也將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把多年來所學、所感、所想、所悟毫無保留地傳給新一代年輕演員,助力他們快速成長,早日在舞臺上立起來。
獲得梅花獎后,郝士超并沒有停下腳步。剛剛過去的六月,他帶著“郝士超折子戲專場”進行了匯報演出和公益惠民演出,又演了《鐘馗》和《瓦橋關》。再演出,郝士超多了一個身份——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觀眾對我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也更高了,更加嚴謹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希望以最完美的演出回饋家鄉父老這么多年對河北梆子和對我的支持。”郝士超道出了自己最樸實的心聲,“學戲排戲演戲就是為了演給觀眾看,觀眾的認可,是我最大的滿足。”
近兩年,郝士超入選了文旅部的全國青年戲曲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在202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中獲“表演藝術傳承英才”稱號;參加了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時代“藝苑擷英——全國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戲曲武戲、丑戲)展演”,還被納入河北省文聯中青年文藝人才“燕趙秀林計劃”……在郝士超心中,大武生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標,希望未來塑造更多在舞臺上立得住、觀眾喜歡的人物形象。同時,郝士超也表示,將創演更多如《寶蓮燈》《鐘馗》這樣久演不衰、真正傳得下去的作品,為傳承河北梆子藝術、打造河北“北方戲窩子”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