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鉆石切割般異彩紛呈
——讀《〈安寧秋水〉與當代小說地域價值探索》
由文學博士、南昌大學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洪華主編的《〈安寧秋水〉與當代小說地域價值探索》一書,是4月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文藝類圖書,書中收入了近年來眾多的文學評論家、媒體記者、讀者聽友等各界人士,針對當代作家李吉順著三部九卷、150萬字長篇小說《安寧秋水》,所展開的多角度、多層面評論鑒賞文章結集,其中書評有近40篇之多,全書約15萬字。各位作者分別從《安寧秋水》一書的地域色彩、思想主題、時代印痕、人物塑造和藝術特色等不同面向,撰寫評論、暢談心得,內中佳作如林、蔚為大觀,讀來如置身山蔭道上,有目不暇接之感。而其中視角各異、新穎獨特的觀照手法,又宛如以不同工藝手法來切割鉆石,尖琢型切割、玫瑰式切割、明亮式切割、花式切割,手段技藝各自不同,卻能給予讀者以全新且驚艷的視覺沖擊和閱讀體驗。莎士比亞有名言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萬象紛呈的閱讀感知,大概是此一書評專輯所傳遞給讀者的深刻印象。
《〈安寧秋水〉與當代小說地域價值探索》一書,分為“序言”“上編:大家觀點”“下編:八面來風”“附錄:人物表簡譜、版本信息”及“后記”五個部分。其中“上編:大家觀點”收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明泉等專家學者,針對《安寧秋水》所寫書評19篇,“下編:八面來風”選輯人民網、光明網等各平臺讀者網友評論18篇,每篇擷取切入之角度各自不同,然又各具勝義、別有會心,各自從不同視閾角度對《安寧秋水》進行了深入闡發探究。諸如賴曉培之《現實主義的苦難書寫與精神救贖》,陳亞奇之《改革敘事的青年成長和時代鏡像表達》,毛衛利之《宏大歷史與個人小史的共時敘事》,盛嘉衛之《樸實而細膩的地域書寫風格》,張慈楊之《“情感與成長”雙重主題的書寫》,林潔儀之《透析改革時代的農村奮斗者》等等,將《安寧秋水》一書華彩豐厚之創作內蘊闡發備至,可謂毫發無遺恨矣!
其中,尤以李洪華所寫《改革開放時代的社會圖景與青春樂章——論李吉順的長篇小說〈安寧秋水〉》一文,解剖分析得頗為妥帖到位,是為知者之言,允推個中白眉翹楚。
作為李吉順在廣西南寧舉辦的第七屆全國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上所結識的同學,李洪華不僅與其同宗,更有同道、同窗之雅,更為難能可貴的,由于二李年歲相仿,其所學習、生活乃至成長的人生履跡頗有相通之處,故而李洪華對于李吉順相知甚深,對于《安寧秋水》亦有著迥異于常人的深切體悟,并抱有一種史學家所謂的“了解之同情”。在此文中,李洪華以“改革開放時代的社會圖景”“社會轉型時期的成長故事”“現代與傳統交織的愛情樂章”三章節,對《安寧秋水》全書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剖析探究,指出在書中的浪漫化愛情篇章中,隱隱然植入了梁羽生式武俠小說的傳奇色彩及言情模式,并高度贊譽此書“史詩性的宏大架構和豐富細膩的筆觸,是近年來較為少見的一部具有現實主義基調和理想主義情懷的‘大河’式小說”。“史詩”“大河”,極言其篇章結構之深邃厚重、境界之廣博闊大,絕非一般尋常的市井小說者流所能當得。能夠獲致藝文同道的高度評價,可見《安寧秋水》所蘊藏的含金量,深宜讀者細加捧讀賞味。
作為當代頗具創作實力的作家,李吉順著《安寧秋水》秉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精神,以張清明、張清泉、張清河、張清陽四兄弟等70后青年群體的成長歷程、愛情婚姻和命運際遇為經線,以改革開放時期川西南地區翻天覆地的城市化進程、鄉土地域風情為緯線,運用廣闊的視野和豐厚的細節,為讀者立體式描摹展現出了川西南安寧河流域精彩紛呈的生活景觀及時代畫卷,生動反映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1986年—2006年)的城鄉社會圖景和一代青年的成長歷程。有評論家以為,該書“既是一部激勵青年成長的勵志小說,也是一部記錄時代變遷的史志作品”,勵志小說乃謂其可讀性、可觀賞性,史志作品則言其“以人存史、以人證史”的特殊功用,蓋因此書亦可以中國當代改革開放進程之簡史來觀照賞讀。
李吉順原著《安寧秋水》寫出了改革開放時代浪潮下的個人成長敘事,李洪華主編的評論文集專輯《〈安寧秋水〉與當代小說地域價值探索》,則將其所蘊藏進一步發掘開采,原著與論集互為發明、摩蕩生發,猶如鐘磬合鳴,其聲悠揚綿長,令人回味無盡!